兩漢戚宦
周初封建 春秋戰國政社變動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 秦漢統治政策 兩漢戚宦 北朝漢胡融和 東晉南朝士族寒族 六朝江南開發 隋唐治世 安史之亂與唐衰亡 唐代經濟中心南移 宋元中央集權 明清君主集權 清初民族政策

 

首頁
向上

東漢宦官和外戚的鬥爭    何茲全

 

  在中國歷史上,宦官幹擾政治的事,幾乎是和王權、皇權的存在共始終的。秦以前不說,就從秦開始直到明清,幾乎沒有一個王朝或皇朝沒有宦官弄權問題。

  就東漢來說,宦官政治活動的特點是它和外戚的鬥爭,這是其他皇朝所沒有的。這是東漢歷史的具體條件所決定的。

  東漢宦官、外戚間的鬥爭,從和帝時開始,一直鬥到東漢末年靈帝時止。靈帝死後,宦官殺了外戚何進,豪族袁紹起來把宦官一網打盡,鬥爭才告結束。

  這個長時期的宦官外戚鬥爭,大體可以分?兩個階段。從和帝到桓帝初是第一個階段。在這一階段,外戚佔優勢。桓帝到靈帝死,是第二階段,這一階段,宦官先佔優勢,但最後卻是徹底失敗。

  在第一階段中,宦官外戚有四次顯著的大鬥爭。第一次是宦官協助和帝同外戚竇憲的鬥爭。竇憲是章帝竇皇后的哥哥。和帝立,竇後?皇太后,竇憲以皇太后之兄的身份?大將軍輔政,一門兄弟子侄都作大官,食封邑,還領禁兵典宿衛。地方刺史、守、令多出其門,官僚士大夫也多依附竇憲,象《漢書》作者班固就是竇憲幕府中的人物。

  象竇憲這樣一位元權臣,當然會和皇帝發生衝突的。永元三年(西元91年),竇憲征匈奴,大勝還朝。據說,這時竇家有人陰謀殺害和帝。和帝就和宦官鄭憐X謀誅憲。《後漢書·宦者列傳·鄭撰ョn說:"時竇太后秉政,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,朝臣上下莫不附之,而撚W一心王室,不事豪黨。帝親信焉。及憲兄弟圖作不軌,撕E首謀誅之。"竇憲死後,鄭憧H功遷大長秋,自是常參與政事。這是宦官外戚鬥爭的第一個回合,宦官勝利,宦官在政治上弄權,也就從此時開始。

  第二次是安帝和宦官同外戚鄧氏的鬥爭。和帝死,皇后鄧氏?皇太后,先立了一個皇子,一年就死了(殤帝),又立了安帝。鄧太后臨朝聽政,太后兄鄧騭?大將軍輔政。鄧太后臨朝十五年,死後安帝才親政。宦官李閏等告鄧氏曾謀廢立,於是鄧氏宗族皆免官,鄧騭自殺。

  第三次是順帝和宦官孫程等同外戚閻顯的鬥爭。安帝時,皇后閻氏廢太子保?濟陰王。及安帝死,皇后閻氏與兄閻顯等立北鄉侯懿(章帝孫、濟北王壽子)?皇帝。但不到一年又死了。宦官孫程等十九人迎立廢太子濟陰王保,是?順帝。閻顯等皆下獄被殺。孫程等十九人皆封侯。宦官的勢力,自此大盛。

  第四次是桓帝和宦官單超等同外戚梁冀的鬥爭。順帝死,皇後梁氏和她哥哥梁冀立太子?帝,是?沖帝。沖帝立不到半年,死,又立質帝。質帝年幼而聰敏。梁冀朝見,質帝目送之,曰:"此拔扈將軍也!"梁冀懼,用毒藥放在食物塈熀隢珙r死,迎立桓帝。梁冀的專權拔扈是東漢外戚專橫的極點。梁冀?大將軍,前後封三萬戶。他老婆孫壽封?襄城君,食陽翟租,歲入五千萬。擴建林苑,侵佔民田,取良人?奴婢,至數千口。又殺害當時極有名望的大臣李固、杜喬等人。梁冀不僅和皇帝對立,還和世家豪族對立起來。梁太后死,桓帝使宦官單超,徐璜等合謀誅殺梁冀。沒收梁冀財?,合三十餘萬萬。單超、徐璜五人同日封侯。

  桓帝以後,是宦官在政治上佔優勢的時期。桓帝、靈帝時,外戚、官僚貴族和太學生聯合起來反對宦官。但都失敗了,造成黨錮之禍。

  東漢時期,是什洎鴞]造成宦官、外戚鬥爭局面的出現的?

  一個因素,是皇帝的年幼。東漢的皇帝,自章帝以下,都是年幼即位。和帝即位時十歲,安帝十三歲,順帝十一歲,沖帝二歲,質帝八歲,桓帝十五歲,靈帝十二歲,獻帝九歲。因?皇帝年幼,故多太后臨朝。女後臨朝,故多依靠娘家人棗外戚。小皇帝年歲稍長,便和女後、外戚發生矛盾。小皇帝所能依靠的人最可靠的是宦官。於是皇帝和女後的矛盾,遂演化而?宦官和外戚的矛盾,釀成東漢歷史上宦官外戚之禍。

  但皇帝年幼即位,只是造成宦官外戚鬥爭局面出現的表面原因,真實的原因比這深刻得多。唐和明清都有宦官專權,但卻沒有外戚擅政,只有西漢後期和東漢,外戚才成?政治上的大勢力。

  東漢皇帝宦官和女後外戚的鬥爭,在本質上是東漢皇權和世家豪族間的政治鬥爭。

  秦始皇滅了六國,但六國貴族和地方豪強勢力還是存在的。?了防止他們的反抗,秦始皇乃徙天下豪富十二萬戶於鹹陽。劉邦繼續貫徹執行這種政策,曾徙齊諸田、楚昭、景、屈、燕、趙、韓、魏後及豪傑名家十余萬口到關中。終西漢一代,皇帝一般都執行這種政策。武帝時,主父偃的一段話最足以說明西漢皇帝徙豪富于關中的用意了。他說:"天下豪傑兼併之家,亂憧薄A皆可徙茂陵,內實京師,外銷奸猾,此所謂不誅而害除。"(《漢書·主父偃傳》)景帝、武帝時出了幾個有名的"酷吏",這些酷吏誅除的物件主要是地方世家豪族,還不是一般老百姓。他們都是以打殺豪強出名的。他們打殺豪強的史實,說明皇權和世家豪族的矛盾。

  皇權對他們的打擊,並沒有使漢代地方世家豪族勢力衰歇,相反,由於漢代社會制度,土地兼併,使得農民流亡,並依附於豪強之家;而奴隸制度的發展,成了世家豪族勢力滋長的溫床,更使這種社會勢力得到充分的發展。

  劉秀就是在世家豪族勢力的擁戴支援下重建漢家政權的。他對待世家豪族採取了這樣的政策:一方面尊重豪族們在政治上的地位,給他們高官厚祿,請他們作三公大臣;一方面又緊緊地把大權集中在皇帝手中,皇帝左右的小官尚書權力大起來,成?實際上總理國政的機關。《後漢書·仲長統傳》說:"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,忿強臣之竊命,矯枉過直,政不任下,雖置三公,事歸台閣。自此以來,三公之職,備員而已。"所以,東漢一代,從一開始政治上就是皇權和世家豪族兩種勢力並存。皇帝手中集中著權力,世家豪族有著尊貴的政治,社會地位。兩種力量結合在一起,內部不可能沒有矛盾鬥爭。宦官,外戚之爭,就是反映的皇權和世家豪族兩者間的鬥爭。宦官是皇權的代表,外戚代表世家豪族。

  東漢的外戚多半出於世家豪族集團。章帝竇皇后和竇憲出自河西竇氏。更始時,竇融割據河西之金城、武威、張掖、酒泉、敦煌五郡,自任行河西五郡大將軍。後來天下大勢已定,始歸附劉秀,任大司空。明帝時,竇氏一家"一公、兩侯、三公主、四二千石,官府邸第相望京邑,奴婢以千數";順帝時,仍然"梁竇並貴,各有賓客"。(《後漢書·竇融傳》)和帝鄧皇后和鄧騭出自光武時開國元勳鄧禹cihai3d_0221,官大司徒。"鄧氏自中興後,累世寵貴,凡侯者二十九人,公二人,大將軍以下十三人,中二千石十四人,列校二十二人,州牧、郡守四十八人,其餘侍中、將、大夫、郎、謁者不可勝數,東京莫與?此。"(《後漢書·鄧禹傳》)順帝梁皇后和梁冀出自河西世家豪族梁統。梁統與竇融同時歸順光武。梁冀一門,前後七侯,三皇後,六貴人,二大將軍,夫人、女食邑稱君者七人,尚公主者三人,其餘卿、將、尹、校五十七人。真是豪門。

  我們從上面所舉幾次宦官外戚鬥爭的例子也可以看出,這些鬥爭實質上是皇權和世家豪族的鬥爭。《後漢書·宦者列傳·鄭撰ョn載:"和帝初,竇太后秉政,後兄大將軍憲等並竊威權,朝臣上大莫不附之,而撚W一心王室,不事豪黨,帝親信焉。"朝臣上下與外戚竇家結成一體,組織世家豪族集團,而宦官鄭憤o一心王室不事豪黨。宦官、外戚分野的性質是很清楚的,一是皇權的支持者,一是世家豪族的代表。世家豪族政治經濟權力的發展,要求削弱皇權,削弱皇權對他們的干涉、限制。宦官是皇帝的家奴,有皇帝才有宦官,有皇權才有宦官權,宦官的立場就是皇帝的立場,宦官要求皇權對世家豪族特權的限制。

  桓帝、靈帝時期,是宦官在和外戚鬥爭中佔優勢的時期。這時期的政治也更加腐敗。桓帝既然得到單超、徐璜等宦官的幫助殺了梁冀,收回了皇帝的權力,當然要感激單超等五人,於是同日封侯,宦官在政治上的權力大?增長。《後漢書·宦者列傳·單超傳》就說:"自是權歸宦官,朝廷日亂矣。"政治日趨黑暗。宦官五侯的"兄弟姻戚皆宰州臨郡,辜較百姓,與盜賊無異""宗族賓客,虐遍天下,民不堪命"(同上)。中常侍侯覽,家在山陽;小黃門段珪,家在濟陰。兩人都在濟北境內興立田業。"僕從賓客,侵犯百姓,劫掠行旅。"(《宦者列傳·侯覽傳》)侯覽"貪侈奢縱,前後請奪人宅三百八十一所,田百一十八頃"(同上)。凡反對宦官與宦官作對的大臣和地方官,不是被殺就是被投入牢獄。

  桓帝死,皇后竇氏?皇太后,臨朝聽政。立了個十二歲的小皇帝,即靈帝。以後父竇武?大將軍、前太尉陳蕃?太傅共同輔政,錄尚書事。陳蕃是東漢末年的名臣,聲望很高。陳蕃、竇武欲誅除宦官,事機不密,反?宦官所殺。宦官在政治上更有地位,政治也更加腐敗。宦宦張讓、趙忠等十二人皆?中常侍、封侯貴寵,"父兄子弟布列州郡,所在貪殘,?人蠹害。"(《宦者列傳·張讓傳》)黃巾軍起義後,一個叫張鈞的小官,上書給靈帝說:"張角所以能興兵作亂、萬人所以樂附之者,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親賓客、典據州郡、辜榷財利、侵掠百姓。百姓之冤無所告訴,故謀議不軌,聚?盜賊。宜斬十常侍,懸頭南郊,以謝百姓。"(同上)靈帝看了,大怒說:"此真狂子也!十常侍固當有一人善者不?"(同上)靈帝常說:"張常侍是我公,趙常侍是我母。"(同上)皇帝對宦官稱起爹媽來了。

  桓、靈時期的宦官、外戚鬥爭,又增加了太學生反對宦官的新內容。他們反對宦官,主要是反對宦官弄權,造成政治上的黑暗,要求改革現狀。他們得到了朝臣和外戚的支援。因此,官僚、外戚、太學生組成反宦官的聯合戰線。

  官僚豪族和太學生反宦官的鬥爭日趨激烈,宦官對他們也發動反擊。宦官誣衊他們是想推翻朝廷,圖謀不軌的黨人,把他們逮捕、打殺、下獄,或禁錮終身永不得作官。歷史上稱作黨錮之禍。

  但是宦官的倡狂貪殘好景不長。前面說過,宦官只是皇帝的奴才。有皇權才有宦官的權,皇權一衰落,宦官的權也就完了。東漢末年的黃巾大起義,把東漢帝國打得土崩瓦解。後來雖然由地方世家豪族的力量把黃巾起義鎮壓下去,東漢政權得到苟延殘喘,但是中央皇權被削弱了,地方世家豪族勢力更加強大了。宦官狐假虎威,借皇權欺壓世家豪族,也就不靈了。

  西元189年(中平六年),靈帝死,他的十四歲的兒子劉辯被立?皇帝。貫穿東漢大部分歷史的宦官外戚之爭,又作了最後一次演出。當時,何太后(靈帝的皇后)的哥哥外戚何進要誅殺宦官,與何太后商議。何太后猶豫不決,何進招邊將董卓帶兵進京作幫手。宦官知道了何進的計劃,在董卓未到之前,假太后詔把何進誑進宮去殺了。

  司隸校尉袁紹曾和何進同謀誅殺宦官。何進死,袁紹就和他的從弟虎賁中郎將袁術領兵包圍宮禁,逮捕宦官,"無少長,皆殺之"。(《三國志·袁紹傳》)死者二千余人。

  和過去的情況一樣,外戚何進欲除宦官是和官僚世家豪族合作的。袁紹、袁術兄弟就是"四世居三公"的汝南世家豪族。不同的是,這時世家豪族勢力和皇權力量的對比,已起了變化。這時中央皇權的統治力量已經衰落,世家豪族的勢力已經起來。何進雖死,代表世家豪族勢力的袁氏兄弟已無視宦官所假的皇帝詔令,卻能象摧枯拉朽一樣,一舉把宦官殺盡。

  宦官外戚的鬥爭,是東漢後期的大事。它的過程和性質,大體如上所述。

 

  (《文史知識》 1983年第4期)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最近更新:2008年12月22日。如有任何意見,可電郵給陳志華老師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國歷史科主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