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課

第十一課 第十二課 第十三課 第十四課 第十五課


香港史主網站
向上

第十二課  九龍半島被強佔

 

學習要點

知識層面

1)香港島被強佔

2)九龍半島的割讓

3)新界的強租

能力層面

通過比較香港島、九龍半島和新界三地的割讓及租借的異同,加強運用比較能力。

情意層面

1)通過認識英國入侵的史事,瞭解這種野蠻的侵略,是近代香港的開始,脫離中國母體。作為香港人,不應認同這種對不義行為。

2)通過認識新界保衛戰,瞭解新界原居民敢於反抗侵略是保家衛土的正義行為。

 

    一八五四年,《南京條約》屆滿十二年,英國駐華公使兼香港總督寶寧、聯同法國、美國駐華公使向清廷提出修約要求。由於《中美望廈條約》和《中法黃埔條約》條文中有「十二年修約的規定」,因此英國便援引最惠國待遇,提出修約。寶寧要求修約的內容是:「中國全境開放通商,鴉片貿易合法化,廢除進口貨物關稅,外國公使駐京等。」可惜,他們多次和清廷交涉也沒有結果。適逢克里米亞戰爭完結,英國決定以武力方法達到目的。十月,亞羅號事件燃起新的戰火。中英雙方再進行另一場大戰。

 

  一八五六年十月八日,廣東水師接到舉報,得知有走私船隻進入中國。他們搜查一艘停泊在珠海的嫌疑船隻亞羅號(Arrow),並拘捕十二名水手。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聞訊後,大發雷霆,指該船在香港註冊,屬於英置船。因此,廣東水師無權上船搜查。巴夏禮更指責中國士兵上船調查時曾扯毀船上的英國國旗。同年二月,廣西西林縣發生了法國馬賴神父被殺的事件。因此,英法兩國便在一八五七年組成聯軍入侵中國。在一八五七年一月二十九日,英法聯軍攻佔廣州,俘虜了兩廣總督葉名琛。一八五八年一月,廣東巡撫柏貴等人在以巴夏禮為首的三人委員會下,建立了傀儡政府,統治了廣州達三年之久。

 

  英法聯軍攻佔廣州后,繼續北上。五月,聯軍佔領了大沽口炮台,直逼天津。清廷感到形勢危急,立刻派出代表去天津議和。六月,中英、中法分別簽訂了《天津條約》。 英法兩國獲得賠款、增加通商口岸等權益。一八五九年,英法駐華公使去北京和清廷換約。英法兩國使者不願依從清廷規定牠們的進京路線,提出必須經大沽口炮台入京,清廷未允。六月二十五日,英法聯軍再向大沽口炮台進攻,遭清軍重創,死傷達數百人之多。

 

  可惜英法兩國並未就此罷休,在一八六零年二月再發動戰爭。三月初,英國派出克靈頓將軍率領一萬多名援軍抵港。由於這支軍隊在香港島找不到宿營地方,便登陸九龍半島尖沙咀駐扎。此時,巴夏禮乘機向克靈頓和當時港督羅便臣建議,向廣東租借尖沙咀作為英軍的駐扎地。結果,他們便擬定了一份租借尖沙咀的文件。後來,這份文件租借地方擴大為九龍半島。

 

三月二十日下午,巴夏禮將文件交給勞崇光(一八五九年柏貴死後,廣西巡撫勞崇光轉任廣東巡撫,後更升為兩廣總督。)英國租借的理由是九龍半島治安不好,社會秩序混亂,對香港島的安全造成威脅,引致英國利益受損。勞崇光目睹強大的英軍,不敢反抗,最終接納了英國的要求。一八六零年七月初,遠征軍成功租借九龍半島的消息已傳到英國。當時,英國官員認為這是一個好的開始,更乘時派出額爾金來華時,指出:「巴夏禮已經獲得九龍半島的永租權,考慮到全部情況以後,認為有必要獲得九龍半島的完全割讓。」

一八六零年八月,英國遠征軍攻陷了大沽,佔領了天津。後來,大軍攻陷北京,咸豐皇帝已逃至熱河避難。北京只剩下親王奕訢掌管大局。十月十六日,額爾金向奕訢發出最後通牒,限期簽訂《續增條約》和交換《天津條約》等。為了迫使奕訢盡快答允,額爾金更縱容部下搶奪當時聞名於世的文化寶庫圓明園。十月十八日和十九日,大軍更放火將園燒毀。

 

奕訢已無可選擇,最終也只好屈服。額爾金認為這是奪取九龍半島的好時機,便在十月二十二日,即最後限期前的一天,突然向奕訢提出增加「廣東九龍司地方,並歸英屬香港界內。」在這個惡劣的形勢,奕訢雖面對這個不合理的要求,也要答允。一八六零年十月二十四日,中英雙方簽訂《北京條約》,在內文的第六款中:「大清兩廣總督勞崇光交粵東九龍司地方一區,交與大英駐扎粵省暫充總局。」一八六一年一月十九日,英國政府在九龍舉行接收新割讓的九龍半島的儀式,額爾金、羅便臣、巴夏禮也有參加。在儀式中,英國旗幟上升,禮炮響起。九龍半島便正式離開中國的懷抱。

參考網址 :http://get.to/chinesehistory/ 

請參考高添強:《圖片香港今昔》,頁118。  

世界歷史科網頁中國歷史科網頁 最近更新:2001年07月23日。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