應試技巧
AL中史教室 高考中史課程 治亂史 歷史資料題 思想史 交通史 宗教史 史學名著 參考習作 應試技巧 參考網頁 版權問題

 

一般應試技巧    

AL中史考試應試技巧(以2008年考題為分析個案)

n          兩個觀點,選擇一個較言之成理(例2008年卷一第三題、卷二第三題)

回答這類題目,重心是找出哪個較言之成理,並非一個不成立。不少考生誤以為一是,另一便是非。其次,先交代一個較言之成理的說法,可用數段(三至四段)後,再有一段交代另一觀點如何較不言成理(最常用的寫法,是第二觀點出現源自第一觀點)

n          此說當否(例2008年卷一第四題、卷一第六題、卷一第八題、卷一第九題、卷二第二題、卷二第五題、卷二第七題、卷二第十二題)

這類題目常見,答法可以考慮先定義某些關鍵詞,再引用某些史家的觀點作支持,如唐宋變革論、第一帝國概念、征服皇朝論、關中本位政策等。分段時,每段首和末也要扣緊題目中的觀點。結論,最好概括全文,可考慮用大觀史觀概念去審視整個問題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比較(例2008年卷一第五題、卷一第十一題)

比較是將兩件不同史事,兩位不同歷史人物,兩本不同的史籍等作差異相比,兩者總有一個最大的分別,分別在於時代背景、兩人思想核心、史籍的中心思想等,考生一定要在引言、結論交代這點。否則,比較便十分膚淺。比較更不在於兩者事實之相比,如明太祖廢相,宋太祖行二府三司,最重要是背後的意義,分析其因由。要將史析給批卷員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兩則資料論証一個觀點(例2008年卷二第一題、卷二第八題、卷二第九題)

要找出兩則資料的重點,用筆劃下要點。再留意題目中的關鍵詞目,找出兩者有沒有相關點。不要只答題目的方向,卻不理會資料一及資料二的內容,否則難以扣題回答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主因分析(例2008年卷一第八題、卷二第五題)

要分析一個觀點是否主因,在於論証其本身原因是否重要,足以構成是主因。不要只論証其他原因不是主因,因此題目的原因便是主因。歷史發展是多因促成,難否定其他全部原因,去肯定題目中的觀點是正確。全部其他原因是難以找尋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評論(例2008年卷一第十題、第十一題、第十二題)

評是批評,論是議論。評論影響不是交代其影響,是要做到引發批評及議論之作用。因此,評論時要言之有物,要有例証,更要扣緊當世及後世的時空作分析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三問闡釋式(例2008年卷二第十題)

回答這類題目,不是此說當否?題目是要求闡釋,並非論其是否。因此,分三段是一般的處理方法。只以三後,全文便太短。最佳是有一段將三個原因綜合全方位分析。這便是全面的闡釋方法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注意時間限制條件(例2008年卷二第十題、卷二第十一題)

不少考生回答題目,不理會題目中有時間條件,如只答某個宗教在某個時期之發展,答卷者卻交代超過這個時限,形成「多答」的現象,縱使正確也沒有意義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不懂題目中之文言文

要懂得應變,不懂得整句,逐字拆解,慢慢分析。當然,連字也不懂得其意,最好不選這題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歷史資料題

不要當是閱讀理解,要分析資料之大意,各則資料背後有其獨特的觀點在內,不要認為所有資料的觀點也是一樣。其次,要留意資料出處中的時代背景、出處(官方/私人)、立場等。要將平日所學溶入分析之中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AL和會考之分別

論析要深入,探究要全面。一個歷史問題,發生有其特別的時間及空間條件,以安史之亂為例,唐中葉是其時間條件,胡人在北方起事後入侵首都是其空間條件。中葉在何問題,為何不在初期出現,發生在北方,又反映甚麼問題?要將所學深入分析,史家觀點及意見,對分析題目有幫助,如張國剛的四大藩鎮,劉子健的包容政治、陳寅恪的關中本位政策等也要略知。否則,考卷便與中五無異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各卷各部並非獨立

選答治亂史題時,不只限於用治亂史資料,經濟史資料、宗教史、制度史資料或也合用。析論一個問題要全面,多方面資料也可以用,不要局限自己。資料本身不會稱自己為交通史資料,不是治亂史資料。

n          討論熱門題目的意義

分析熱門題目,用了不少時間。每年擬卷者或不同,難以推測。最重要不要準備得太少。溫得太太少,期望有佳績是較難達到。準備多點,思考自己如何答好題目是重要。不少考生稱貼中題目,結果成績也是平平。重點是不理會題目的重心所在,不理會關鍵詞語。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不少同學一談到高級程度會考中史科考試時,便表現得自滿安心。他們認為此科是一「死唸」的學科。只要「貼中」題目,便一定可以過關!但每年高考放榜後,不少同學也失望而回!原因在何?在他們之中,一些同學是「貼不中題目」,顯示了偏讀的悲慘下場!另一些同學所謂「貼中題目」,成績也未如理想。在悲痛時,他們認為是閱卷老師改錯了卷,誓要要查卷尋找真相!可惜,結果也是一樣!沒有任何變更,但浪費了父母辛苦賺來的血汗錢!
    首先,「知己知彼」是百戰百勝的最先條件!不少同學輕視此科,認為此科只是「背誦的學科」!如要考獲高考,只要背得熟便可以!怎會有一科高考科目只要求「背誦」,不要求任何「分析、比較、深研」等?如果高考中史科真是如此,各考生便只是「電腦的記憶晶片」。考試的對象是人,不是記憶機器。各同學只要查閱《考試大綱》,便知道高考的要求,絕不會當考生是電腦晶片。
    第二,同學們太看重「貼題目」。這種賭博的應試方法是不可取!考生怎可以將考試當作投注籌碼,將成果當作投注派彩。唸書之目的不應如此!課程目標是希望莘莘學子瞭解祖國的歷史意義,從中鑒古知今。同學們怎可歪曲此理念,自行割斷祖國歷史。東選西取,原全失去學習歷史的真義!
    因此,同學們應正視此科,不應只以僥倖的心態應付!首先,各同學要翻查《考試大綱》的要求。第二,各同學要學懂溫習的技巧及答題的技巧。考試成績便會成正比增長,絕不會以「賭大小」般去面對考試。
    溫習技巧方面,各同學首先要找出學習的重點。溫習時,同學們遇到重要的論點或歷史名詞時,應立刻以紅筆或螢光筆在其下加上記號,並在空白的地方寫下自己的心得(劄記)。這樣便眉目清晰,容易記憶,在日後複習也會方便省時。
    但是否全部歷史資料也要記誦或劃下?如果全部史事也要記下,同學的腦袋便如電腦。其實,同學們要學懂分清史事的主次,哪些是重要的歷史知識,哪些是次要的歷史知識。哪些是客觀史事?哪些是史事分析?重要的歷史知識和分析,必須要清楚明白。次要的歷史知識和討論,在心有餘力時才加以鞏固。主次分清,同學們才不會被過多的史事資料活埋。站在史事資料和分析上唸史,要「活讀」!如貪心地記誦全部史事資料和分析,這只是「死讀」!被史書活埋,難以呼吸!
    化繁為簡後,同學們的史事基礎便得到初步穩固。但如果同學只得「幹」欠「枝」,分析便會不夠深入。有幹無枝,難有美好的成果!因此,同學們要執簡馭繁。記下一些支點(要點),後才加以發揮。因此,多閱讀不同的參考書籍, 然後把不同的資料加以綜合重組是十分重要。這樣不但可加強記憶,更可提高分析及思考史事的能力。不少同學以「天書」應試,不作任何消化!只要題目涉及有關的範圍,便依書照背,這實難有佳績!
    有了主次分明的「活讀法」後,同學們也要知道應試的基本技巧。應試前,各同學宜搜集歷屆高會題目,逐一分析,細心思考要求,並嘗試找出答案。有了這樣充足的準備,考試壓力便減輕!在正式應試時,同學首要明瞭題目的關鍵詞,審題清楚。作答時,同學們要知道是「答題目」,不是發表對題目有關課題的心得。因此,引言要回應題旨。結論也要回應題旨。每段也要配合題目。
    其次,結構要嚴謹。不可以一段長,一段短!主次也要分明!次要的部分不要用過多的篇幅,重要的部分則不可佔太少的篇幅。每題的應試時間是四十五分鐘,同學們要適當地分配。不可一題篇幅過多,一題篇幅則太少!第三,內容方面要客觀。不可以太主觀!主觀寫史,難以令人相服!同學們應參考不同史家的觀點,加以史料為旁證。在蒐集有用的史料後,再經過深入分析和研究,便可得出一個客觀的結論。同學們要言之有理,不可空言立論
    總結來說,高考中史絕不是「死背科」!同學們也絕不要當自己是「唸書機器」。分析、比較、探究、討論等才是高考中史科的要髓!各同學宜詳讀以上的溫習方法和應試方法,加以反思,對學習將有莫大裨益!
考試前如何準備?
試前最後的忠告:
不少同學埋首於貼題目,認為貼中便可以應試!
其實,最重要是答得好!
如何才會答得好,是要從擬卷者角度去思考問題。
他為何要擬這條題目,題目的重心是甚麼?不是要大家胡亂堆砌!
如問一條隋亡的題目,重心是甚麼?
擬卷者是否希望學生回答暴政亡國如此簡單?或有其他!
擬卷者希望大家答甚麼!
其次,各卷內的朝代比例是平均。
不可以題目大多是唐代,題目大多是漢代。
以卷一為例:治亂、思想、制度:各朝也要平均分配。
可惜,一些朝代卻沒有重要思想或制度的課題,故經常在治亂史中出現。
卷二情況一樣,不再說明!
作為一位批改者,他會為何給高分?
要從這個角度去思考:引言要簡單明確交代要旨,是要旨!
要吸引,要有說明力!若在引言中已馬失前蹄!實難有好的表現!
內文又如何?要有條理,組織分明清楚!
結論要首尾呼應!
臨考前的一兩天,有甚麼好做?
除再溫習一次外,盡量抽時間來試考一次,用四十五分鐘做一題!
試前熱心,不致當天因過分緊張,寫不出一字或寫時錯誤百出!
最後,要覆卷,每年年報也指考生有不少錯漏,因一字便失分,實太可惜!

留意評分參考

評核準則

給分

答案完備,盡符題旨,分析力強,資料豐贍。考生能根據史實對題目加以分析及作出評論,具一己之見, 表現優異。

22-25

答案頗佳,史料大致無誤,且符合題旨。考生有分析能力,表現良好。

19-21

答案一般,史料少許有誤,尚符合題旨。考生分析有不足,表現一般。

16-18

答案尚可,惟內容時有錯誤及闕漏。考生分析能力較弱,表現未及水準。

13-15

答案尚可,惟內容有不少錯誤及闕漏。考生的分析能力較差,表現水準較差。

9-12

答案差劣,未至合格要求。考生分析能力薄弱,表現水準差劣。

6-8

答案凌亂,內容貧弱不堪,對史事的認識不足,且有離題的現象。考生對中國歷史毫無基本認識,表現遠離水準。

5分以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