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史
AL中史教室 高考中史課程 治亂史 歷史資料題 思想史 交通史 宗教史 史學名著 參考習作 應試技巧 參考網頁 版權問題

 

先秦時期:以儒、道、墨、法各家為主。先秦時期百家爭鳴,是中國思想史的源流和全盛時期,其後各期的思想大抵是先秦思想的發展或創新。因此,在歷屆考試中,先秦思想往往佔了很大的份量。對先秦各家思想若能有清晰的理解和完整的觀念,對接下來各時期的思想大概也就較能理解和延續了。

兩漢經學:兩漢是儒術和經學獨盛的時代。由於陰陽五行和讖緯思想的流行,使得兩漢的學術和天人思想牽扯不清、因而感染了濃厚的迷信和宗教色彩,甚至有人認為是儒家思想的宗教化、神格化。這種融合陰陽五行的儒家思想以董仲叔為代表。在董仲叔之外、楊雄的儒學思想以及王充對天人迷信思想的批判也是重點。

魏晉玄學:魏晉以道家思想為主流,是道家復興的時期。此期的思想家大抵可分為才性派與玄理派,才性派以稽康、阮籍曠達的道家思想和對禮教的反動為代表。玄理派則以何晏、王弼為代表人物。其中,王弼註《老子》、《易經》對「有」與「無」,「一」與「多」,「體」與「用」思想的闡發,以及郭象註《莊子》對逍遙、獨化思想的見解都是常考的重點之一。

宋明理學:宋明時代以儒學思想為主,是儒學復興的時期。這時期的思想家上承先秦原始儒學,再加上佛學思想的刺激而重新思考內在的價值根源,以北宋五子,和心學派,理學派為主要重點。

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:明末清初,儒者遭逢國破家亡的變局,紛紛對明代心學末流高談心性,束書不觀的墮落提出批判和反思,並主張學術以救國救民為主,而提出所謂的「實學」。主要代表人物有清初三大家(黃宗羲、顧炎武、王夫之)和戴震等人。這一時期的思想比起其它時期,相形之下較容易理解,不過爭議也較多。
 

準備思想史,觀念的釐清非常重要,這本來就是一門重視理解和思考的科目,千萬不能讀死書,或是打算靠死背來應付考試。惟有真正觀念正確,融會貫通,才能確實針對題目的核心來作答,而不會有答非所問的遺憾發生。原文的背誦以及對思想家經歷背景的認識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。背誦原文有加強記憶和強化論證的效果,在答題時顯得更有說服力,當然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數。若只是空泛的論述,相較之下顯得說理的力道不足。所以,在理解文本之後,也要花點時間背誦一些精要的原文來加強實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