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 生活中常見的圖 | 繪圖用具 | 圖的表現方法 | 千變萬化的設計| 設計的方法  ]

設計的方法

個人都經歷過設計的活動,當我們嘗試著將物品組合起來、改進物品外觀或美化我們的房間時,便需要有一些規畫、創意、邏輯分析、知識和技術配合以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
事實上,設計是個嚴謹與按步就班的活動,為能更有效率地解決一個問題,設計通常有它一定的程序。從一個問題的產生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我們將設計活動劃分為下列幾個階段(右圖):

10447.jpg (8413 bytes)


1.設定問題,決定需求
通常一項需求或一個問題的概念都是模糊的,所以設計首先要確認問題,掌握設計的主題與目標之後,,才能決定即將設計的事物及功能。

2.蒐集資料,分析內容
在分析過諸多設計條件也決定產品功能後,即展開一系列的資料蒐集活動,蒐集各種與產品相關專利公報、型錄、樣品,並將其優劣點加以分析與比較。一方面能對產品有更詳細的認識,另外也可以避免不小心模仿或抄襲了他人的作品。

3.發展創意,解決問題
經過上述的資料分析與整理後,便是發想的時刻了,大部分有創意的構想都不是一蹴可及的,免不了要經過補充或修改。

發展構想的方法有很多種,下面我們簡單列出幾點提供參考:

1.腦力激盪:找一個不受干擾的場地,再準備一張紙,然後絞盡腦汁可能地將各種想法列在紙上,先想再說,評估是以後的事,腦力激盪的時間要久,久到足以讓大家超越了過去習慣的反應或觀念,開始能用一種全新的眼光來思考問題,便可獲得一些具有創意的構想。
2.六W思考:英文字裡的六個W疑問詞可以幫助我們更清楚地掌握問題所在
  1. Who(何人):為何人設計?何人參與設計活動?
  2. What(什麼):設計什麼事物?設計有哪些需求?哪些限制?
  3. Where(何地):適用於什麼地點?場合?
  4. When(何時):適用於什麼樣的時期?季節?時辰?
  5. Why(為何):為何要這樣設計?
  6. How(如何):要如何操作使用?

10448.jpg (5935 bytes)


3.轉移思考:以現有的事物為基礎,試想有無別的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可以取代?例如:電腦可用觸控式螢幕來取代鍵盤輸入資料。

4.合併思考:將兩個以上現有的事物重新合併使用,例如:瑞士刀結合了剪刀、小刀、指甲剪與開瓶器等的功能。

104491.jpg (10262 bytes)

104492.jpg (12044 bytes)


5.反向思考:將現有事物之功能或形式以相反的方向作用或思考,例如:排風扇的正面是吸氣,則相反方向的作用便成了排氣!

集結了許多構想的同時,我們可以用鉛筆對每個構想做簡單的速寫,我們稱為「草圖」,藉由草圖的表達將可更明確的表示出每個構想的內容。

104501.jpg (6969 bytes)

104502.jpg (7244 bytes)


4.評估可行性,決定最設計
集合了各種構想後,便著手討論每個構想的可行性,以便在眾多的構想中選出最好的設計。在評估的時候,我們可以先設定各種問題來挑戰每個構想,例如:
  1. 人力:這個構想有人能做嗎?
  2. 機具:製作,有適當的工具和機械可提供使用嗎?
  3. 材料:這個構想使用的材料容易取得嗎?
  4. 知識:要完成這個構想所需的資料和資訊,容易蒐集與分析嗎?
  5. 能源:這個構想使用什麼能源?會浪費能源嗎?
  6. 時間:有足夠的時間完成設計嗎?
  7. 資金:設計製作的費用會太高?
以上是科技活動的輸入資源,也可以做為我們評估一項新設計的參考。經過我們分析後,很可能會發現不如想像的樂觀,也許是成本太高了、製作過程太費時費工、該產品的操作方式複雜或產品本身具有危險性、不易維修等。在評估過每項構想的可行性後,便可從中擇一兩個較為滿意的構想做進一步的設計。

5.設計細部,繪製工作圖
在確定設計構想後,接下來就可以進行各項作業,包含繪製工作圖,標明產品的尺寸、組件搭配等,針對該構想再做細部的設計,完善的設計將有助於製作原型、模具,安排生產流程以節省生產資源。

6.檢核設計,修正結果
做好細部設計後,還不能直接大量生產,必需先製作一個實體模型,做為結構性能之測試,以便檢討改進,直到確認最終設計完美無瑕為止。

104511.jpg (5498 bytes)

104512.jpg (6668 bytes)

一個設計案結束後,往往還有許多後續作業要進行,例如:我們可能要前往工廠監督原型中發覺一些設計的疏失,做一些小部份修正,此外我們可能還要觀察產品的最終測試結果、試驗性生產,以協助改善工廠的生產方式與流程,惟有這些工作都結束後,我們才算真正完成一個設計活動。

[本單元之圖文係參考生活科技第一冊(康和出版88)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