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中後期
AL中史教室 向上

 

唐朝 唐中後期政治

唐玄宗及開元之治

烏廷玉:《唐玄宗》,頁384至388

烏廷玉:<論唐玄宗和開元之治>

許道勛、趙克堯:《唐玄宗傳》,頁586至591

治績

重點

任用賢能

l          重用姚崇、宋璟、張九齡、張說、張嘉貞等賢臣,共力謀治。

崇尚節儉

l          銷毀乘輿服御、金銀器玩,禁后妃穿戴珠玉錦繡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玄宗以身作則,大臣李元紘、杜暹等,亦以儉德著名,全國倣效。

講求吏治

l          裁撤冗官,例如廢除武后設立的斜封官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嚴行官吏考選,將中央與地方官互調,溝通政情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罷免崔日用、劉幽求等無氣節的官員,以改變政風。

提倡學術

l          招攬馬懷素、褚無量等學者,入宮侍讀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編修《開元禮》、《唐六典》,頒行《御注孝經》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設崇玄學,讓學生學習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、《文中子》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設立集賢院,供君主與大臣論政。

整頓經濟

l          命宇文融檢核戶籍土地,查出逃戶八十多萬,增加稅收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裁減僧尼,節省佛法耗費和增加勞動力。

制度變革

l          改革兵制:以彍騎制代替府兵制,填補中央武力真空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設置兵鎮:設十大兵鎮,長期守邊、抵禦邊疆民族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改革地方制度:將監察區增至十五道,賦予長官實權,使道變為行政區,方便中央控制。

安史之亂

魯堯賢:<安祿山的登場及其深遠影響>

林天蔚:《隋唐史新論》,第六章 安史之亂後百五十年始亡之檢討

背景

府兵敗壞,外重於內說

1.      呂思勉《隋唐五代史》,「安史之亂是邊鎮之重引起。」

2.      翦伯贊《中國史綱要》,「唐王朝的精兵猛將,都掌握在節度使手中,形成外重內輕局面。」

 

民族為主體叛亂說

1.      陳寅格《唐代政治史論稿》,「安史叛亂之關鍵,實在於將領之種族。」

2.      呂振羽《簡明中國史》,「對國內部落和種族實施軍事鎮壓和民族壓迫政策而釀成。」

3.      《舊唐書》,「自燕以下十七州,皆東北蕃,降胡散諸處幽州、營州界內,以州名覊之,無所役屬,安祿山之亂,一切驅之為寇,遂抗中原。」

 

唐室政治腐敗說

1.      岑仲勉《隋唐史》

2.      范文瀾《中國通史》

3.      「出將入相」之間接遺害。

當時宰相李林甫即感到對其有威脅,提倡用蕃將,《舊唐書》,「文士為弱,怯當矢石,不如用寒族蕃人,蕃人善戰有勇,寒族即無黨援。」

 

唐玄宗樂潛憂患說

1.      《新唐書》,「侈心一動,窮天下之欲,不足其樂。」

2.      《新唐書.崔群傳》,「罷張九齡,相林甫,治亂固已分矣。」

3.      《資治通鑑》,「以為惡祿山者詐為之,未之信也。」

 

影響

人口損失,經濟敗壞

1.      《舊唐書》,「克城之日,土地土庶舊唐,金帛子女皆歸回紇。」

2.      《舊唐書》,「﹙洛陽﹚以東之地,久陷賊中,宮室焚燒,十不存一,百曹荒廢。」

 

西域淪陷和外患不斷

1.      吳楓《隋唐五代史》,「邊防方面,已達到無法收拾的地步。」

 

人口南遷

1.      《舊唐書》,「兩京蹂於胡騎,士君子多以家渡江南。」

 

史家評論安史之亂

1.      彭鐵翔〈試論天寶之亂的起因〉,「罪在唐玄宗本身。」

宦官之禍

馮輝:<論唐代的宦官政治>

牛志平:<略論唐代宦官──兼論齊陳駿、陸慶夫同志商榷>

齊陳駿、陸慶夫:<唐代宦官述論>

馬良懷:<唐代宦官與皇帝關係考論>

余華青:《中國宦官制度史》,頁283至291

牛李黨爭

胡如雷:<唐代牛李黨爭研究>

藩鎮割據

張國剛:<唐代藩鎮類型及其動亂特點>

張國剛:<唐代藩鎮的歷史真相>

程志:<論中唐藩鎮的本質和作用>

1.      《舊唐書》,「戶版不入於天府,稅賦不入於朝廷。」

2.      《新唐書.兵志》,「大盜﹙安祿山、安慶緒、史思明、史朝義﹚既滅,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,列為侯王者,皆除節度使。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,大者連州十餘,小者猶兼二四。故兵驕則逐帥,帥强則叛上,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;或取捨由於士卒,往往自擇將吏,號為『留後』。」

 釋名

1.      「藩鎮」乃是形容地方軍政機構能夠屏藩﹙保衛﹚王室﹙中央﹚,鎮守一方的美稱。唐代的藩鎮稱作「道」,道的長官為觀察使。」

2.      「節度使」

「道」之長官本為觀察使,但玄宗漸對之起疑心,恐其勢力坐大,遂派遣節度使﹙受節令而臨時委任的官員﹚十名到邊地,以監察觀察使。

及後,節度使勢力日大,他們或兼任觀察使,或廢之,而自擁大權;此時,玄宗已無對節度使的權力膨脹作出約制,因其只顧縱情聲色,不理政事。  

 

史家評論

1.      程志〈論中唐藩鎮的本質和作用〉

統計到安史之亂後到黃剿起事,唐代先後有藩鎮八十九個,參與割據有十一個,約佔百分之十二左右,真正長期以半獨立形式出現只有河朔三鎮﹙盧龍、成德、魏博﹚,佔百分之三點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