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王之亂
AL中史教室 向上

 

兩晉

 八王之亂及淝水之戰

八王之亂

羅宏曾:<八王之亂爆發原因急議>

祝總斌:<八王之亂爆發原因試探>

湯勤福:<八王之亂爆發原因新探>

淝水之戰

徐有杰:<淝水次戰的性質和前秦失敗的原因>

景有泉:<淝水之戰研究綜述>載胡凡《中國歷史研究專題述評》

東晉及南朝屢次北伐無功

北伐

經過

結果/評論

祖逖

北伐

 

永嘉亂時,祖逖率親族南渡,矢志光復中原。不久,前趙的劉曜與後趙的石勒混戰,元帝命祖逖為豫州刺史,趁機募兵北伐,卻不予武備。元帝建武元年(317),祖逖率部渡江,在准陰鑄造兵器,募兵三千多人,收復河南。

當祖逖欲攻取河北,元帝卻遣戴淵為都督,節制北方六州軍事,牽制祖逖。祖逖感北伐無望,憂憤而終,前功盡廢。

庚亮

北伐

 

晉成帝時,庚亮以荊州為中心,圖復大業。成康五年(339)庚亮上表請率師十萬,移鎮石城(今湖北鍾祥縣),但遭朝臣蔡謨反對。

339年,石虎南侵,攻陷邾城(今湖北黃岡縣),庚亮憤而病死。此次北伐,僅有意圖,但未出兵。

庚翼

北伐

 

庚亮死後,他的弟弟庚翼繼任荊州刺史。康帝建元元年(343)庚翼請移鎮襄陽,攻伐後趙,遭朝議反對,庚翼違詔北上。次年康帝死,庚翼還鎮夏口。

這次北伐並未真正與胡族交戰。

桓溫

北伐

 

l          穆帝永和十年(354),荊州刺史桓溫北伐前秦,在籃田大敗秦軍,卻在長安被符健擊敗,加上缺糧,不得已退兵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永和十二年(356)桓溫北伐後秦,大敗姚襄,力主還都洛陽,但遭朝臣反對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廢帝太和四年(369)桓溫伐燕,進兵枋頭,卻被燕將慕容垂擊敗,加上嚴重缺糧,終倉猝退兵。燕、秦兩軍沿途追殺,晉軍幾全軍覆沒。

桓溫三次北伐,都因糧盡退兵,這與晉室不作後援有關。晉室認為,桓溫有意篡奪,若北伐成功,晉室也將不保。加上,桓溫建議遷都洛陽,也勃反晉室苟安的心態;至於桓溫出身寒微,缺乏大族支持,亦使他備受牽制。桓溫北伐期間,收復河南、准北,相對此前的北伐,是比較成功的。

劉裕

北伐

 

東晉後期,北府兵將領劉裕(日後南朝宋武帝),兩度北伐:

l          安帝義熙六年(410),出兵消滅南燕,擒殺慕容超,收復青州。剛巧晉室發生盧循之亂,劉裕倉猝南歸。

l          義熙十二年(416),劉裕乘後秦姚興去世,出兵滅後秦。劉裕本欲經略中原,但因留守京師的心腹劉穆之去世,於是率兵南歸,留下兒子劉義真鎮守關中。關中諸將不和,匈奴人赫連勃勃()攻佔長安,關中再度失陷,劉裕的精銳喪失大半。

劉裕北伐,是東晉北伐最成功的一次,先後滅南燕、後秦兩大胡族政權,雖受到晉室內部變故影響,未能完全光復,但已證明東晉北府兵的力量。可是,關中失陷後,劉裕精銳盡失,江南武力漸弱。

 政治

東晉統治階級內部,經過幾次火併,既然加深了人民的痛苦,也把江東搞得積弱不堪。除非萬不得已時,他們不願意把兵鋒轉而北向。(頁332)王仲犖《魏晉南北朝史》

東晉自建立以來,統治階級就充滿了各種鬥爭,削弱了統治力量,牽制了北伐。 (頁191)韓國磐《魏晉南北朝史綱》

軍事

戰爭的持續,使兵、吏的補充感到困難,而私家的分割又增加了這一困難的嚴重程度。如東晉末年:「方鎮去官,皆割精兵器仗,以為送故。」《晉書》精壯的士兵,漸漸都變成了私家的部曲。(頁420)王仲犖《魏晉南北朝史》

兵少>>>徵兵>>>沉重兵役>>>逃亡

兵士身份的低落,帶來了士氣和戰鬥力的低落。南朝軍事威力,因此一落千丈。 (頁422)王仲犖《魏晉南北朝史》
 

經濟

南朝的自耕小農,大部分由已由債務人而淪為依附農民了,其結果,自然是使南朝的軍事威力,更加衰落。(頁433)王仲犖《魏晉南北朝史》


北方

滲透王朝產生變化 : 軍事(府兵) 經濟(均田) 政治(漢士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