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想_01
AL中史教室 向上

 

孔子的學說及其對後世之貢獻  

        自平王東遷以後,王道衰落,禮樂崩壞,遂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。諸子學說中,以孔子所發揚之儒學對後世影響最為深遠。孔子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代魯國人。其學術思想博大豐富,大致可分為「天道觀」、「倫理觀」、「政治觀」以及「教育觀」。(引言, 可交代孔子所倡的是儒家思想, 其源自周代禮制思想) 

孔子的天道觀,是春秋百家學說中最具人文精神的。雖然他認同有天的存在,偶然亦會有「天命」的邲難,但係認為人可以克服種種困難,並非宿命之論。他相信個人後天的努力及環境的影響,是有決定性的作用。另一方面,孔子反對鬼神之說,認為「敬鬼神而遠之」、「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」、「未知生,焉知死」,但他卻重視「慎終追遠」的祭祖思想。可見其天道觀具有積極的入世意義。(詳盡,但可涉及這個倡議的因由, 如突破古代思想文化,與亂世關係)  

孔子的倫理觀以「仁」為中心思想,「仁」就是指個人內在修養及感情的蘊蓄。「仁者,人也。」要判辨一個人是否仁人,就得靠「義」。所謂「行而宜之之謂義」,即行為本身是否正確、恰當。孔子說明一個君子必須以義為行為的根本,以禮去實踐和體現「義」的行為,而以謙遜誠實的態度完成事情。「禮」是指外在行為的約束規範,而且必須是發自內心的「仁」,並合符「義」的行為模式,才有真正的意義,故孔子曰:「克己復禮謂仁」。至於行仁之法,孔子則認為在於「忠」、「恕」。忠者,「盡己之力謂之忠」,即盡己及敬事,便能「用其力於仁」;恕者,「推己及人謂之恕」,而推己及人亦有消極和積極兩方面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和《大學》篇中所的絜矩之道,皆屬消極的推及。而「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」則為積極的推己及人。(可用圖表顯示) 

孔子的一生希望透過其學說,改變當時王道衰微,禮樂崩壞的現象,以求恢復周禮,重整受破壞的社會秩序。他十分注重「正名」,認為社會各階層人士要按其本身身行事,不能有所僭越。他主張復禮,即恢復周禮。他認為「名不正,言不順」,只有達到「復禮」和「正名」,便能達至「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」的和諧社會。孔子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,統治者必須行仁政,以禮儀治國,社會要貧富平均。行仁政,就是以禮義治國,能做到「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」的推己及人的精神。孔子主張在位者須以身作則,躬行禮儀,故曰:「不能正其身,如何正人?」在上位者若能以身作則, 以德化民, 則不必靠刑罰殺人之方法來求治。另外,孔子認為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,統治者若要安邦定國,就必須做到貧富平均。然而,孔子的思想存有強烈的階級觀念,所以他同意「禮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」。

孔子被譽為萬世師表,與其教育思想有莫大關係。孔子主張「有教無類」,凡是願意來學的,不問家世身分,一律施教。他的教育方法是「因材施教」和「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」,根據弟子的能力而進行不同的施教。他主張學思並重,認為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」,。他認為學習必須「溫故而知新」,並應該不恥下問,認為「三人行,則必有我師:擇其善而從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」要求舉一反三,在真理面前要「當仁,不讓於師」。另外,孔子認為學習應該博學而多聞,並盡量以客觀的態度對待,即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。(突破了固有之貴族學習) 

在教學內容方面,孔子重視政治與倫理教育,以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樂》及六藝為教材,並以「文、行、忠、信」教育學生:歷代文獻、社會經驗、對待別人的「忠」、與人交往的「信」,可見孔子一分注重學生於品德方面的發展。 孔子是我國最偉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判對中國社會影響最為深遠。孔子是首人將私人講學從貴族府邸帶到平民社會,培育了一批優秀的士人,如子路、曾子等,並使知識不再局限於貴族 ,廣泛地推廣到社會各階層,促成后世學術文化及開創布衣卿相局面。而且,他本著「有教無類」的胸襟, 誨人不倦的精神,為後世樹立起良好的教育風範。另外,他所提的教育方式,「因材施教」都對後世的教學方法有很大的影響。 

孔子晚年專注於整理古籍,當中包括《詩經》、《春秋》、《禮》、《書》、《易》等,對保存中國古代學術文化有卓越的貢獻。又孔子主張「正名」, 目的在針對當時的社會弊端,以挽救人心,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,五倫思想深入民心,支配中國社會至巨鉅。 

而孔子所強調的重人精神,大大影響了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,使中國人不談鬼神,重開拓了中國人強調道德自覺的方向。其次,孔子大肆宣揚「仁」的觀念 ,提高人的地位及尊嚴 ,到了孟子時更演變成「民為貴,社稷次之,君為輕」的民本思想,可說是受了孔子的影響。 

總之,孔子的學說,影響中國之思想甚鉅,對中國的政治、倫理、教育各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,故被譽為「聖人」和「萬世師表」。 

(第一:文章內容豐富,但欠條理, 不知何處是內容,何處是貢獻, 或夾雜兩者)

(第二:貢獻側重文化貢獻, 欠分析其他方面,如政治思想中的行仁政等)

(第三:欠引文, 如馮友蘭, 勞思光等或其他古賢)

一個好的開始!!不錯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