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亂_01
AL中史教室 向上 治亂_01 治亂_02

 

周橋同學功課

有言秦亡是因秦始皇暴政所致,此說當否?試析論之.

         秦始皇逐一吞併六國,統一中國,實施中央集權政制,結束了戰國以來長期的紛亂割據局面。在秦統治中國期間,秦始皇繼續以法家為治國路線,以嚴刑對待人民,橫征暴歛,<<漢書>>中記載秦始皇「貪狠暴虐,殘賊天下,窮困萬民,以適其欲。」有言秦亡是因秦始皇暴政所致,這說法和多位中外史家之觀點同出一轍,例如西方史家崔瑞德在<<劍橋中國秦漢史>>中認為秦亡是因秦始皇之兇殘暴戾。又例如史家劉靜夫和劉曉航在<試論秦王朝短祚的原因>中指出秦速亡之因乃秦始皇暴政之嚴苛。現就秦亡是因秦始皇暴政所致一問析論之。

要論秦始皇之暴政,先要介紹秦始皇這個人和他的性格。秦始皇在公元前二五九年於趙國出生,在他十三歲時,其父莊襄王死,故秦始皇登上王位。他天生孔武有力,自幼便養成自尊自大的性情,例如在統一後,他自稱『­­­­­­德兼三皇,功過五帝』,定尊號為『秦始皇』,他認為鬼神都應敬畏他,有一次他南巡過湘江時遇上大風,他認定是湘山之神作怪,於是派人把湘山的樹木砍伐淨盡,以示懲罰。連天地萬物都必須逢迎他,敬畏他,那在他統治下的人民就更不用說了。不幸,他那自尊自大的性情影響著他的統治措施,令他的措施變得殘酷,暴戾。

秦始皇之暴政首先表現在其徭役方面,秦始皇繼承商鞅變法,按軍功授田宅,於是農民很少佔有土地,但他們仍要負擔沉重的賦稅。秦朝的賦稅主要分為田租和雜賦二種,田租是按土地數量征收的土地稅,不管農民實際佔有多少土地或耕種與否,都要一律征收,這使已經失去土地和無能力耕種的農民增加了負擔,而且雖然秦朝規定田租一律為產量的十分之一,但實際征收的份量遠超過這個標準,令農民百上加斤。雜賦就是臨時的征稅,例如『土貢』,『撮粟尺布』等,加起來已是農民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,<<漢書>>:『田租口賦,二十倍於古』,如斯繁多而繁重的稅項,令農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,遂起反秦之意,導致後期此起彼落的農民起義,令秦走上亡國之路。

再論行役方面,秦朝之役分為兩種,一是兵役,二是勞役。秦朝規定,男子在二十三歲以後便要服兵役,守衛首都和戍守邊疆各一年。秦始皇好大喜功,不惜動用九十萬大軍,北伐匈奴和南戍五嶺,此舉實屬不切實際,由於當時農地產量不足,資源缺乏,國庫亦未見充足,故北伐匈奴和南戍五嶺嚴重破壞了國家經濟,但更重要的是長期的戰爭令士兵苦不堪言,在軍隊中漸漸產生反秦思想,史家李福泉在<北伐匈奴是秦亡的重要原因>中提出北伐匈奴加劇了秦統治的暴虐,令秦走上滅亡之道。但比兵役更苦的要算是勞役了,秦始皇為了滿足他無窮無盡的欲望,大興土木,他一生修建的宮殿、陵墓規模龐大,華麗至極。但在這華麗建築的背後卻是成千上萬征夫的苛役。興建這樣大的工程,人力、物力之所耗相當驚人,例如,在修建驪山墓時便動用了征夫七十萬,另外北築長城四十萬等,當時全國被征調的征夫不下二百萬,而且全是年青力壯的男丁,令全國農業生產飽受破壞。而興建這些工程的材料,都是由千里以外的地方運往關中,可見人力、物力之浪費奇大。<<史記>>『力罷不能勝其役,財盡不能勝其求』,在這種重役下,造成人民的反抗,成為秦末焚毀其統治階層的一把大火,史學錢穆在<<國史大綱>>指出『秦政治的失敗,最主要的在其役使民之力逾量』。

秦始皇之暴政亦表現在其法律方面,秦始皇為了能夠控制全國人民,故頒布的法律條目繁雜,殘酷暴戾。先說說條目繁雜方面,秦律幾乎對人民生活的一舉一動都作出明文規定,例如『步過六尺者,有罰』、『敢有挾書者,族』、『有敢偶語者,棄市』等等,可見秦律連百姓所穿的鞋子都作規定,有犯者更加以懲罰,妨害了人民生活的自由,百姓動不動便犯法,令秦國遍地都是監獄,<<史記>>『赭者塞路,囹圄成市』,這種繁雜的法律,令秦百姓感到厭惡,甚至產生反抗思想。而秦始皇的法律的殘暴性,是駭人聽聞的,這種殘暴性表現於其輕罪重罰,秦始皇認為,只有重刑才能杜絕罪惡,故出現了『五人盜,藏一錢以上斬左止』、『甲盜不盈一錢,乙見而弗捕,當貲一盾』的殘酷情況,秦代的酷刑不下幾十種,例如『劓』、『宮』、『笞』、『車裂』、『黥』、『腰斬』等等,殘暴至極,<<漢書>>『法令繁憯,刑罰暴酷』,這套嚴刑酷法不但為秦始皇冠上『暴君』之名,更為他帶來亡國的後果。

論及秦始皇的暴政,最著名的例子當然是『焚書坑儒』。當時,仆射周青臣在一次宴會上頌揚秦始皇廢封建而行郡縣,但博士淳于越卻提出恢復分封的主張,秦始皇問及眾臣,丞相李斯大力反對淳于越的主張,當時秦始皇非常寵信李斯,於是馬上接納他的意見,下令將<<秦紀>>、醫藥書籍以外的古典文獻一概焚毀,有談論<<>><<>>者處死。在焚書一事後,又發生了坑儒,當時一些方士聯同儒生抨擊秦始皇之暴戾和專權,令秦始皇大怒,下令將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坑殺於咸陽,這就是極度殘暴的焚書坑儒,不但中斷了我國學術發展,更加強了秦始皇的殘暴形象,最終導致<<史記>>中的『忠臣不敢諫,智士不敢謀』的局面,令其衰亡,<<韓昌黎集>>『聚兵而焚之,紀綱亡焉耳』。

        由此看來,秦始皇表面上控制了一切,由百姓的日常生活到儒生的言論,都在他掌握之中,人民的生死亦由他決定,但在這殘暴控制的背後,卻是『百姓靡敝,孤寡老弱,不能相養,道路死者相望』(<<史記>>),人民的反抗,儒生的抨擊,士卒的怨戰,征夫的苦吼,朝代的速亡,都是由秦始皇的暴政所致,史家劉錫元於<關於大澤鄉起義的幾個問題>一文中指出秦亡非在於中央集權制的問題,而是在於執政者的過份殘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