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二課

第二十一課 第二十二課 第二十三課


香港史主網站
向上

第二十二課 觀塘區史

 

學習要點

知識層面

認識學校所在區域的歷史。

能力層面

比較昔日和今日的觀塘的差異。

情意層面

通過比較,加強自己生活的區域,從中加強認同感和歸屬感。

 

  觀塘最早歷史記載,上溯至宋朝。南宋於在今日的九龍灣西北及西南沿岸,自啟德機場西北角以南,下至土瓜灣一帶,以迄尖沙咀等地建立了一個鹽場,名為「官富場」(範圍覆蓋今日的觀塘、九龍城及油尖旺區),派鹽官主理,為當時東莞縣內四大鹽場之一。南宋孝宗隆興元年 (1163年),「官富場」產鹽量未如理想,曾一度廢置並合併入「疊福場」(今沙頭角東北、大鵬灣西南)。後來或因鹽產量回升,才得到恢復獨置。

   元代,「官富場」被改為官富巡司。明代,名稱改為官富巡檢司。康熙元年 (1662年),清廷為了嚴防沿海居民對台灣鄭成功進行接濟,故實行遷界,限定沿海居民向內地遷界五十里,「官富巡檢司」轄地被廢置。康熙八年 (1669年),清朝批准復界,但鹽業已漸式微。

  鴉片戰爭 後,官富巡檢司易名為「九龍巡檢」,衙署設於九龍城寨內。「九龍」一名正式成為官方的地名。及至光緒二十四年 (1899年),中英簽訂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」,新界地區租借予英國,觀塘區遂成為英國人殖民地的一部分。

清末民初,觀塘區轄治中心位於今日的茶果嶺。茶果嶺設有「四山鄉公所」,然公所的管轄範圍卻包括牛頭角、茜草灣及鯉魚門。在「觀塘」名稱未出現前,當地人習慣稱當地為「官富」或「官塘」(鹽塘)。1953年,政府在當地進行發展時才正式易名為「觀塘」。

一)工業發展

      1950年以後,香港工業發展日盛。不少工廠商人找尋廠址時遇到極大困難。1954年,政府成立了一個共同委員會,負責調查和建議一個可供發展工業的新選址。結果,觀塘被選中。後來,該委員會建議在觀塘亞細亞火油公司附近填海一百四十英畝,新填土地作為工業之用。1956年,新填工業用地以公開拍賣形式出售。最初,工業區只設有架空電線。每遇風雨,電流便會中斷。1960年,地底電線修建後,電力供應大大改善。工業用水較多。初時,工業區供水也不足。後來,新界引水管落成後,水源問題得到解決。

 二)屋房問題

  1958年,雞寮徙置區(翠屏村)開始招商承建,包括有二十四座七層高的H型大廈。每座有五百多個單位,全部可容納五萬人。其中六座樓下撥作課室,供學校使用。1961年,鯉魚門村(原名觀塘村)開始興建,共有七座七層高的大廈。1963年,秀茂坪村開始興建,第一期有十七座八層高大廈,第二期有二十座十六層高大廈。同年,油塘村亦開始興建。1964年,藍田村(原名咸田村)也動工。五十年代未至六十年代,觀塘地區大興土木。六十年代中期,人口急劇增加。

八十年代後,居民感到五十代代的房屋設計過時。如居民要在走廊中煮食,沐浴如廁要往公共浴室及公廁。婦女每往沐浴或如廁時發生色情案件。因此,不少屋村也重新改建。1982年,翠屏村開始重建,改建為多座十字型大廈。居民生活得到改善。 

三) 天災意外

七十年代,秀茂坪有一幅達四十五公尺的山坡,坡下有三個平地。平地上有密密麻麻的木屋。當時,市民稱為雞寮安置區。1972年6月18日,經過連月豪雨後,山泥突然傾瀉。頓時間,七十多間木屋埋於黃泥中。當時,七十一人被活埋,六十多人受仕傷及數旦人無家可歸。史稱為六十八雨災。1976年8月25日,秀茂坪第九座及十五座背後山坡又因多天大雨,發生山泥傾瀉。喪生罹難有十八人,受傷有二十四人。1982年5月29日,又因一場暴雨又引致山泥傾瀉,藍田、調景嶺、翠屏道等共有十六位男女遭山泥奪去生命。自多次意外後,政府大力改善斜坡,意外大大減少。

四)政治發展

1979年11月,政府選定觀塘為全港首個試點,設立觀塘地區管理委員會。首任主席是觀塘民政專員徐均平。1980年,政府公佈香港地方行政綠皮 書,徵詢各界意見,歷時半年,修訂為香港地方行政白皮書。1982年1月,首個區議會於觀塘正式成立。3月,政府委任了二十五名非官守議員及十名官守議員。4月2日,首次區議會會議在曉光街梁式芝中學禮堂舉行。觀塘試點成功後,其他各區也設立了區議會。

       經過多年發展後,今日的觀塘區已成為本港其中一個重要的工、商業及住宅區。

參考網址:http://www.tic.edu.hk/chistory/kti.html


世界歷史科網頁中國歷史科網頁 最近更新:2001年07月26日。.